在细胞这个微观世界里,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核心。如何在活细胞内“亲眼看见”这些互作过程?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(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, BiFC)给出了答案。这项技术通过荧光蛋白的“片段重组”,让原本沉默的荧光“点亮”蛋白质互作的瞬间,成为研究蛋白质动态互作的直观工具。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,详解BiFC的原理、实验流程、优劣势及应用案例,帮你轻松掌握这项“可视化”实验技术。
一、BiFC技术原理:荧光蛋白的“断裂与重生”
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片段互补技术,是指将荧光蛋白多肽链在某些不保守的氨基酸处切开,形成不发荧光的 N-和 C-末端2 个多肽片段。将这 2 个荧光蛋白片段分别连接到 1 对能发生相互作用的目标蛋白上,在细胞内共表达或体外混合这 2 个融合蛋白时,由于目标蛋白质的相互作用,荧光蛋白的 2 个片段在空间上互相靠近互补,重新构建成完整的具有活性的荧光蛋白分子,从而产生荧光

来源:百度
1. 三大关键步骤
(1)荧光蛋白分割:从“完整发光”到“片段沉默”
选择荧光蛋白的 柔性环区域切割(如YFP在155/156位氨基酸切割),形成N端(VN)和C端(VC)两个片段。单独存在时,VN和VC无法折叠成活性结构,无荧光。
-常用荧光蛋白:YFP(激发514nm/发射527nm)、Venus(YFP突变体,荧光更强)、mCherry(红色荧光,多色实验首选)。
(2)融合蛋白设计:目标蛋白“携带”荧光片段
将VN与目标蛋白A融合(VN-A),VC与目标蛋白B融合(VC-B)。若A与B发生相互作用,VN和VC在空间上靠近(距离<10nm),触发重组。
(3)荧光恢复:互作发生的“信号灯”
重组后的荧光蛋白重建β-桶状结构,发色团(如YFP的Gln-Tyr-Gly)正确折叠,在特定激发光下发出荧光,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。
二、实验流程:从载体构建到荧光观察
BiFC实验需经过 “载体构建-细胞转染-荧光检测” 三大步骤,关键在于排除假阳性和确保荧光信号特异性。
1. 载体构建:让目标蛋白“带上”荧光片段
克隆目标基因:将蛋白A基因插入含VN片段的载体(如pBiFC-VN173),蛋白B基因插入含VC片段的载体(如pBiFC-VC155),形成融合表达载体(VN-A和VC-B)。
对照载体设计:
阴性对照:单独转染VN-A或VC-B(验证无自发荧光);转染VN-空载+VC-空载(排除片段自发重组)。
阳性对照:转染已知互作的蛋白对(如c-Myc/Max二聚体),确保实验体系有效。
2. 细胞转染:让融合蛋白在活细胞内表达
选择合适细胞:哺乳动物细胞(如HEK293T、Hela)、植物原生质体(如拟南芥、烟草)或酵母细胞均可。
共转染:将VN-A和VC-B载体共转染至细胞,转染后培养24-48小时(确保蛋白表达)。
转染效率验证:可通过载体上的报告基因(如GFP)或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表达。
3. 荧光检测:捕捉互作的“闪光信号”
(1)显微镜观察(最常用方法)
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:在特定激发光下观察(如YFP用514nm激发,527nm发射),可直接看到荧光信号的亚细胞定位(如细胞膜、细胞核、线粒体)。
关键指标:荧光强度、阳性细胞比例、信号分布区域(结合细胞器标记物如MitoTracker,可定位互作发生的具体位置)。
(2)定量分析方法
流式细胞术:统计荧光阳性细胞占比,定量互作效率。
时间分辨成像:动态监测荧光信号随时间的变化(如信号出现的时间窗口、强度峰值)。
三、BiFC技术的“优势与局限”:何时选择这项技术?
1. 核心优势:活细胞内的“直观可视化”
(1)无需裂解细胞,保留天然环境
直接在活细胞中观察,避免传统Co-IP(免疫共沉淀)需裂解细胞的局限,反映真实生理条件下的互作。
(2)亚细胞定位精准
可结合细胞器特异性标记(如核定位信号NLS、线粒体靶向肽),确定蛋白质互作发生的具体位置(如“蛋白A和B仅在细胞核内互作”)。
(3)高灵敏度检测弱互作
即使是瞬时或低亲和力的互作(如信号通路中激酶与底物的短暂结合),也可通过荧光信号的累积效应被检测到。
(4)多色BiFC:同时观察多对互作
使用不同荧光蛋白片段(如YFP-VN/VC检测A-B互作,mCherry-VN/VC检测C-D互作),可在同一细胞内观察多组蛋白质互作,解析复杂网络。
2. 技术局限:实验设计需规避的“陷阱”
(1)荧光不可逆:无法反映动态解离
一旦VN和VC重组形成荧光蛋白,即使目标蛋白A/B解离,荧光仍持续存在,无法实时追踪互作的“解离”过程。
(2)假阳性风险:片段可能自发重组
少数荧光蛋白片段(如YFP)在高表达时可能自发互补,需通过严格阴性对照(如单独转染VN/VC片段)排除。
(3)荧光强度低:需长时间观察
片段重组效率低(约10%-30%),荧光信号弱,可能需要延长曝光时间或使用高灵敏度显微镜。
(4)干扰目标蛋白功能
荧光片段(约20kDa)可能改变目标蛋白的构象或活性,需通过功能实验(如过表达野生型与融合蛋白的表型对比)验证。
四、应用场景:从基础研究到疾病机制
BiFC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蛋白质互作验证、信号通路解析、病毒-宿主互作等领域,以下为典型案例:
1. 蛋白质互作验证:从“预测”到“眼见为实”
案例:验证拟南芥生长素受体TIR1与Aux/IAA蛋白的互作。将TIR1与VN融合,Aux/IAA与VC融合,共转染烟草叶片细胞后,在生长素处理下观察到细胞核内荧光信号,证明二者在核内发生配体依赖性互作。
2. 信号通路动态监测:捕捉互作的“时间窗口”
案例:研究MAPK信号通路中激酶MEK与ERK的激活互作。BiFC实验显示,EGF刺激后5分钟,细胞质中出现MEK-ERK互作荧光信号,30分钟后信号转移至细胞核,揭示互作的时空动态。
3. 病毒-宿主互作:病毒蛋白如何“劫持”宿主因子
案例:HIV病毒Vif蛋白通过结合宿主APOBEC3G(抗病毒蛋白)使其降解。BiFC实验显示,Vif-VN与APOBEC3G-VC共表达时,在细胞质中产生荧光信号,证明二者直接互作,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靶点。
4. 多蛋白复合体组装:解析“分步结合”机制
案例:用多色BiFC研究DNA修复复合体(如Ku70/Ku80/DNA-PKcs)的组装顺序。红色荧光标记Ku70-Ku80互作,绿色荧光标记Ku80-DNA-PKcs互作,发现红色信号先出现(Ku70-Ku80结合),随后绿色信号出现(招募DNA-PKcs),揭示复合体组装的时空顺序。